规划云百科
贴线率
关键词: 贴线率 | 街道墙 |


我国城市规划中的“ 贴线率” 概念是美国“街道墙(street wall)”概念中国化的产物。在美国,建筑师威廉·阿特金森(William Atkinson)首次提出街道墙概念。简要来说,街道墙即是指街道两旁如墙一样连续整齐的建筑界面,同时也指以连续整齐的形态对街道界面进行规划控制的方法。纽约市在1916年首次实行的新分区法中,街道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在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被认为是“可居性” 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


《城市规划》2016年第8期杂志刊登了周钰的论文《街道界面形态规划控制之“贴线率”探讨》,通过考察“贴线率”指标的使用现状,发现其内涵及算法存在多种不一致的表述。针对其算法不够完善,控制效果有限等问题,提出回归“街道墙”本源,限定其使用范围;或者建立根植于我国城市形态特点及规划实践现实的,较为全面的街道界面形态规划控制指标体系这两条可能的途径,以供探讨。


因为,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同属以砖石结构为代表的西方建筑文化传统,这与以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存在差异。西方的小街廓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注重建筑立面的传统使街道界面具有“贴线”特点。中国的传统大街廓和体现正统礼制思想的“门堂之制”主导的群体布局模式,以及木构建筑固有的虚实结合的外观特点、界面错落的单体组合模式,使传统街道界面具有层次丰富的特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虽然已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但其文化影响力仍然存在,且大街廓传统仍在延续,因而中国城市的街道界面多为凹凸错落。而西方城市,除现行的法规要求之外,本身就有建筑沿街贴线而建的传统,街道界面较为整齐平直,易于控制。中国街道界面形态复杂多样,其规划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本文参考:街道界面形态规划控制探讨





注:以上内容由国匠城&规划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与本页链接。
相关关键词
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