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
二氧化碳排放量 |
双碳目标 |
汇碳 |
碳源 |
低碳发展战略 |
可持续发展 |
新能源 |
碳达峰 |
一、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二、我国“碳中和”相关政策梳理1、2020年9月以来,总书记向世界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 2030 年前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并宣布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目标新举措。2、十九大会议进一步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出了明确要求。3、2020年12月的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 2021 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4、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地方实践方面:
1、北京市:“强化碳减排技术保障支撑。在碳中和引领下,促进低碳领域技术创新和政策指导,大力培育绿色金融和低碳衍生产业,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健全统计监测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重庆市:把碳减排作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在全国率先打通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等各领域的“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从制度规范上求突破,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全国首个涵盖碳履约(面向履约企业)、碳中和(面向政府大型会议)、碳普惠(面向公众低碳行为)三个路径的“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抢抓产业和技术升级的新机遇,培育碳中和产业,发展碳中和技术,打造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增长极。
3、深圳市: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排序第一的支持领域,助力深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参考资料:《“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汇编》)三、专家学者观点王金南:应尽早制定《碳中和促进法》。制定《碳中和促进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本法律保障。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立法,可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刚性约束和相关制度的法制化,以法律的强制力保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中和促进法》的内容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制度体系;二是统筹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三是明确气候变化控制国际合作的立场、领域、措施。只有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地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精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王金南: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参考资料:《“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汇编》)何建坤: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将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愿景,否则会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实现达峰,核心是降低碳强度,以“强度”下降抵消GDP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专访 | 何建坤:瞄准碳中和 推动碳达峰》)
我们以紧迫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可以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我们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的要点包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促进煤炭消费量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参考资料:《媒体报道 |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解答推动碳达峰的九大问题》)
(何建坤: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郑新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的实现既要关注数量的变化,也要关注空间格局的变化,要达成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就要在国土空间优化与治理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
(郑新奇: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李晓江:现阶段全国人均GDP 距离拐点还存在较大距离,碳排增长空间较大,因而在2030年达峰之后需要快速下降,才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只有通过低碳技术应用加低碳生活方式的强干预场景,才可以实现在碳达峰后的快速下降。
(李晓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石崧:《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作为实施“上海2035”的重要市级专项规划,核心任务是推动生态之城的目标落地,助力上海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空间治理格局。
(石崧: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处副处长)
董永红:基于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是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建设绿色低碳的全域国土空间最有效的途径和抓手。
(董永红:吉林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处 处长)
沈清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从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始,优化规划与低碳的作用关系与作用机制,从而强化规划对达成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在进行低碳化国土空间格局构建中没有必要完全另起炉灶,应合理利用原来体系架构,在其基础上进行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进程的转型优化。
(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吕斌:希望在全国与省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与指南中,明确加入面向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形成回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指南,在整体区域尺度上,形成紧凑的有序分散的科学格局,即多中心多组团的国土空间格局,以综合解决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在城乡协同层面,提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城乡协同,建立自然生态与人文活动有机耦合的社会生态共生系统,而非仅仅依靠城市区域,强调在空间维度、产业维度和功能维度的城乡协同,在全域视角解决碳排放问题,通过金融联系、生态足迹联系以及自然资源联系形成空间联系城乡协同的国土空间格局。
(吕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和区域规划系 教授)
张尚武:首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强调整体工作的系统性,不仅需要国土空间规划从本身知识领域拓展视角,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次,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既要顾及我国转型期的发展压力与转型挑战,也要考虑实现双碳目标所需要的结构性变革,这些都对未来的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张尚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考资料:城市规划学刊,《“碳达峰、碳中和” UP 论坛综述》——2021年第2期UP论坛发言总结)
注:以上内容由国匠城&规划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与本页链接。